Smaart課程

“地球永不停歇地轉動、雲朵不斷地飄逸在空中,
感受到一股力量隱藏在其中,

這三天smaart課程,一天上著9小時的課,上課時手打字,眼睛看著台前、腦袋不斷消化,每天大概都只睡了4小時,下課之後開會、整理設備、教課、教育訓練、測試上課所得到的,

但經過了這三天的課程洗禮,真的覺得非常得有收穫,我很慶幸我因為環音這個公司,而有資格參加這個課程,在我自己創立的公司裡,我身為一個音控,公司硬體從樂團設備、音響設備、麥克風,都要了解,技術方面必須要具備系統、混音、基礎錄音….相關知識,而這三天除了更加了解smaart的使用,同時大大地增進我對於音響系統以及聲音物理性的了解,
講師為Rational Acoustics 創辦人-Jamie Anderson ,覺得非常的厲害與對他非常的敬佩,到底Smaart這軟體到底用來做什麼?

從一開始介紹單一迴路(single channel),只單一看input或output,為絕對關係(signal analyze),可以看到頻率與震幅的關係(頻率響應曲線為RTA,最接近人耳感知,但都是以平坦化來做判斷,不需要拘泥於高高低低的波峰波谷)透過反向傅立葉轉換(IFT)從頻率場域變成時間場域,頻率與時間的關係(spectrum),可以從spectrum看見是否有梳型斜波,同時提到現場不是一個無響室或著是有經過聲學設計的錄音室,也不是實驗室,在現場每一個觀眾聆聽位置都不一樣,當然到達觀眾耳裡的聲音也不一樣,不可能像在錄音室裡做非常細緻的調整,因此要先進行對於每個不同場地的測量與下判斷,而讓mixing 的工作可以順利進行,

再來提到雙迴路,從測量麥克風(measurement)比對參考值(reference)經過系統之後所造成的影響(transfer ),參考值delay time設置,因為經過FFT轉換,產生了測量與參考質需要切片比對,如果切片一開始沒有在同一個時間上,將無法產生有效數值,
比對可以看到突波響應(impulse response)第一個波峰產生的時間、以及同質性(coherence)判斷對於比對結果的影響,梳型斜波和house過多的reflections 可能導致同質降低,進而造成清晰度下降,了解相位移可能造成高頻比低頻早一點、只要是經過電子組建都會導致各個頻率的相位差(時間差)、如何得知極性為180度反向、聲波的位置與頻率的關係(相位響應曲線)(從斜率來判斷時間差距的多寡、從線條的方向來判斷頻段的聲波時間領先還是落後),

到今天也是課程第三天具現化梳型諧波(產生在兩顆點音源喇吧並列在一起)
如何正確地進行系統校正,從測量麥克風應該要擺在哪裡,然後從Main L (主系統喇吧)、前區補償喇吧(Front fill) 、超低音喇吧(SUB woofer)、延遲喇吧(delay tower) 、每一個部分都要經過謹慎的校正,

《Main L》 :從不同的位置,得知一個頻率響應平均結果,

《Front fill 》:測得前區補償喇吧的頻響之後,使它跟主喇吧震幅相同,然後以平坦化來判斷頻響的差異,最後再調整極性

《Delay tower》 :先將調整完的主喇吧和前置喇吧,做最後的相位以及頻響的確認,判斷是否相同,再來找到延遲跟main L 的軸線的位置,然後將麥克風不要放在延遲喇吧與主喇吧的垂直方向,稍微偏移一點,然後分別放送piink nosie 至主喇吧與延遲喇吧,一樣先解決頻響差異,再來測得主喇吧與延遲喇吧的時間,找到時間差之後,加上了延遲喇吧的延遲時間 ,最後判斷極性是否正確

《Sub 》:首先必須先找到fequence crossover的位置,再來設定低音延遲,要先找到延遲時間之前,跳到突波響應模式impulse(impulse對於低音較敏感),找到第一個波峰的時間,
(sub 無法使用find delay ,因為波長太長,太多空間反射進入,會失準),這時點開main l 的 IR來判斷delay time為多少,判斷的是crossover 的這個頻率,就可以得知時間差,
,最後判斷極性,主喇吧反向

《Sub指向性》:
1、超低音擺一左一右,用delay 使能量往左邊或右邊集中

2、兩顆前後,後面的sub往後位置擺4分之一的距離,相差2分之一倍週期(180度為反向),可以導致後方破壞性干涉,60-80hz的頻率,將前面的sub加上延遲,使相位無偏移,用破壞性干涉讓兩顆一前一後超低音導致心型指向(cardioid)

3、將兩顆超低音一前一後,設好delay抓好極性之後,原本低音因波長長幾乎無方向性、四周都有低頻能量的超低音,將後面那顆超低音設反向,結果是完全消除後方的低音能量,能使無臺上減少超低頻的共振,

當然最終smaart都還是一個工具而已,老師也不斷呼籲,不要只會看上面的線條,卻不會去聆聽,他只是一個參考工具,最終決定權還是回到自己手上,
必須要用耳朵聽每一個差異、每一個結果、每一個下的判斷,對我來說,我一得同時具備理性與感性,音樂,既是物理也是藝術。

在台灣沒有一個完整的音響系統可以去學,要學音響不知道從何學起,大多數都是自學、或著直接在工作環境中學習,像是硬體公司或著是live house,我個人是覺得很艱辛,

自己在這一年來學專業知識都是靠每一個前輩與朋友的指導與分享,加上因為自己的厚臉皮,常常都會跑去搭訕現場的音控,同時在自己接的每一場中相互映照,快速地累積經驗,我告訴我自己,我必須得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能力才能不辜負相信我的每一個人,於是我想不斷前進,真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像老師一樣到各國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,

真的很感謝Legacy辦這樣的大師班,現場有很多很認真、很厲害的音控師,真心覺得很棒,在這裡面沒有利盤算、惡行競爭,大家都是為了了解更多、學習更多,雖然這一個測量需要充裕的時間做測試,現場很難擁有這樣的優渥的時間條件做好整個校正和計算,但是我相信老師的教授還是會漸漸地發酵。

最後附上頻率與時間的響應圖,這幾個字是因為幾個很怪的聲音所產生的。”